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米社书屋 > 现代都市 > 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精品小说
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精品小说

文盲写小说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火爆新书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逻辑发展顺畅,作者是“文盲写小说”,主角性格讨喜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​朝臣!这些人里面有实权的不怕他,没实权的职位比他高,怎么管?看着憔悴的王庭梅,崇祯在记忆中搜索他的信息。王庭梅是万历四十一年二甲出身,与被赐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同科。史书对王庭梅的记录不多,只记录他在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在南京当上了应天府尹。是个可用之人!在崇祯眼中,只要没投降建奴的人都可以用。“陛下驾临......

主角:崇祯王承恩   更新:2024-05-15 19:41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精品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文盲写小说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火爆新书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逻辑发展顺畅,作者是“文盲写小说”,主角性格讨喜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​朝臣!这些人里面有实权的不怕他,没实权的职位比他高,怎么管?看着憔悴的王庭梅,崇祯在记忆中搜索他的信息。王庭梅是万历四十一年二甲出身,与被赐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同科。史书对王庭梅的记录不多,只记录他在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在南京当上了应天府尹。是个可用之人!在崇祯眼中,只要没投降建奴的人都可以用。“陛下驾临......

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精品小说》精彩片段


“我家中钱财虽然不多,却也不少,转移时动静肯定小不了...”沈维炳担心的说道。

“放心吧,只要交了买路钱,巡捕营,锦衣卫还有东厂什么都看不到。”

(朝廷规定兵马司巡捕是白天,夜晚是巡捕营,锦衣卫则是日夜都巡,没有时间限制。)

“如此,甚好!”

“妙啊!”

沈维炳,杨汝成和党崇雅纷纷朝张凤翔深施一礼,露出满意的神色。

京师,皇城外。

“王承恩,先不回宫了,去一趟顺天府衙门。”

“遵旨。”王承恩命令队伍转向,朝顺天府衙门缓缓前进。

大明有一百五十三个府,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知府。直隶顺天府和南直隶应天府的长官被称为府尹。

知府为正四品官,府尹则为正三品。

其他正三品衙门用铜印,唯独顺天府用银印,与封疆大吏的总督、巡抚一个档次。

顺天府尹王庭梅早就得到了消息,他带着府丞,治中,通判,推官,儒学教授以及统历等官员跪在衙门外迎接。

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“众卿平身!”崇祯没有立刻下马,而是坐在马上观察了一会。

王庭梅年约四十,消瘦的躯体外套着干净整洁的大红官袍,留着乌黑光亮的发丝,眉目俊朗,给人一种精神干练的感觉。

细看双目,流露着疲惫之色。

他手下的差役们更好不到哪去,一个个面黄肌瘦,不知是营养不良还是大病初愈。

若论哪个衙门的差事难办,顺天府当称第一。

京师有四贵。

皇室,宗亲,勋贵,朝臣!

这些人里面有实权的不怕他,没实权的职位比他高,怎么管?

看着憔悴的王庭梅,崇祯在记忆中搜索他的信息。

王庭梅是万历四十一年二甲出身,与被赐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同科。史书对王庭梅的记录不多,只记录他在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在南京当上了应天府尹。

是个可用之人!

在崇祯眼中,只要没投降建奴的人都可以用。

“陛下驾临顺天府衙,臣等不胜荣幸。”王庭梅见崇祯坐在马上没有动静,只能再次施礼。

“嗯,朕找你有要事相商。”

王庭梅不敢怠慢,急忙屏退其他人,把崇祯让进顺天府衙。

“不知陛下亲临有何指教?”

“朕问你三件事,你要如实回答。”

“是,臣不敢妄言。”

“截止到现在,京师鼠疫死了多少人?”崇祯死死盯着王庭梅的双眼,帝王威严瞬间笼罩对方全身。

王庭梅面露为难之色,不是他不想说实话,是数据太难统计了。

京师有百万人口,不可能做到一户一查,只能逐级上报。

明朝每10户为甲,甲有甲长;每10甲为保,保有保正。

甲长一般由各户轮流担当,都是催粮征税服徭役的破事,没人爱当。保长不轮流,基本都是大乡绅担任。

数据统计到保长这里后并不是直接交到衙门,而是交给负责这一片的差役,最后汇总到衙门。

暂且不管数据真假,统计这种数据肯定非常慢。

见王庭梅面露为难之色的,崇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
他快速思考后改口问道:“大概有多少?不用太准确。”

“回陛下...”王庭梅说话时故意停顿片刻,见崇祯没有生气的意思后才继续说道:“臣估计京师百万民众已十去其二。”

崇祯听罢,情绪瞬间低落下来。

官方估计是百分之二十,那么实际只多不少。

据历史记载,明末鼠疫始于崇祯六年,地点在山西。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,北京一带,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。


作为天下第一家,孔府在明末仅祭田就多达两千六百顷地,折合成亩是二十六万亩!


祭田是国家拨给的土地,免交一切赋税。

除了祭田,孔府还有学田和自行购置的田产,以及历代衍圣公夫人陪嫁时带来的脂粉地。

全部加起来将是一笔惊人的数字!

当然这只是田产,其他财产更是数不胜数!

他不敢多想,只拿一千万两就行,剩下的先存着,不够花了再说。

至于抢钱的办法他早就想好了:流贼!

乱世之中,兵匪不分家,换上大顺军的衣服谁能想到他们是官军?

想清楚这些,崇祯忍不住在心中暗笑。

免一年田赋带来的两千万两亏空全部搞定,甚至有很多结余!

他沉吟片刻后问道:“沈维炳和党崇雅审的怎么样了?”

“回陛下,他二人已经招供,证据也已做实。只是...”

“有什么说什么。”

“是,只是臣怕他二人会翻供,秋决时在现场喊冤。”

崇祯撇了一眼李若琏,“谁说朕要等到秋决时在做决断?你立刻将这二人私通流贼建奴的证据公之于众,先在言论上占据高地。其次,抄家,家眷押往诏狱。”

“遵旨,臣告退。”

“等等,朕让你找的奸商找到了吗?”

李若琏急忙下跪请罪,皇上交代的事没有主动汇报,这也是罪。

“陛下恕罪,臣这几日忙于审讯一事,只在城中找到两三个有名的奸商,现已押在诏狱。”

“算了...你看着处理吧,这些人朕用不到了。”

“臣告退!”

时间很快来到夜晚。

坤宁宫内,周皇后看着一脸愁容的崇祯很是担忧。

自从换了内阁首辅以来,皇上就很少真心的笑过。

他太累了,身为皇后必须替皇上解忧。

不多时,周皇后将亲手熬好的银耳羹端到崇祯面前,吹了吹热气,轻声细语的说道:“陛下连日操劳,这是臣妾亲手熬的银耳羹,请陛下品尝。”

崇祯接过银耳羹放到桌子上,搂着周皇后的腰脸上愁容不减。

见崇祯不说话,周皇后再次端起银耳羹,拿起汤勺:“陛下累了,何不品完这银耳羹与臣妾一起早些歇息。”

崇祯缓缓摇头。

片刻后,他才说道:“梓童,明天慈烺就要到达铁门关了。如果水师总兵黄蜚不能砍了刘泽清的脑袋,太子就会有危险。”

“朕,不放心啊!”

清晨,皇极殿。

“今儿不早朝,各位都请回吧!内阁请随咱家前往乾清宫,陛下有旨意。”

百官听罢纷纷叹气。

得,白起了个大早儿!

来到殿门外,王承恩回头发现内阁的队伍里多了一个人。

“王府尹,陛下说了今儿个不早朝,回衙门去吧,这坚壁清野的差事可都指着户部和你们顺天府衙了。”

顺天府尹一个脑袋两个大,他愁眉苦脸的说道:“王公公,本官有急事求见陛下,劳烦通禀一声。”

王承恩皱了皱眉,点头说道:“那就请王府尹跟着咱家走,有句丑话说在前面,陛下今儿早起来就不开心,王府尹自求多福。”

“多谢王公公。”

王承恩在前面一瘸一拐的走着,其他几人在后面慢慢跟随。

皇极殿后面是中极殿,中极殿后面是建极殿,建极殿后面才是皇帝日常休息办公的乾清宫。

来到乾清宫门外,王承恩进去通报。

片刻后,按照皇帝的旨意将所有人都召进殿门。

王庭梅扫视一圈,发现锦衣卫的李若琏和东厂的王之心也在,顿时大喜。



浩浩荡荡的车队从东往西一字排开,两边站着锦衣卫和厂卫。

他们穿着京师三大营的盔甲,弓弩火器一应俱全。

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李邦华站在高台上,目光扫视着台下。

负责护送的锦衣卫和东厂只有两千人,南迁的马车却超过了五百辆。每辆车上都装满了金银财宝,行驶起来笨重缓慢。

别说遇到流贼,就是遇到普通的毛贼也跑不起来。

而且。

据他所知,城门口还有百余驾马车在等。

那些马车里都装着勋贵们舍不得扔的宝贝,就算千山万水也要带到南京。

崇祯在王承恩的陪同下走出午门,看着黑压压的人群,心中窃喜。

这些马车得装了不少钱!

一众勋贵和朝臣在午门前并排站立,见皇帝出现,纷纷跪地施礼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“平身。”

李邦华走到崇祯身边拱手施礼:“陛下,三大营除守城人外,其余已全部驻扎在皇城之外;巡捕营,锦衣卫,东厂也已在午门外集结完毕。去往南京的勋贵和大臣已经上车,只等太子和陛下后宫车马到齐,便一同出发!”

“李阁老辛苦了,来,坐下说!”崇祯让人给李邦华搬了个凳子。

“臣惶恐。”李邦华被感动到了,他伸手擦拭眼角,眼神愈发坚定。

“王承恩,后宫准备的怎么样了?”

后宫理论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带,但能搬走的却寥寥无几。

无非是衣服,珠宝,铺盖还有食物。

其他的就是人了。

太监宫女负责装车,其余人等负责管好自己。

“回皇爷!太子,永王,定王,昭仁公主,长平公主皆已收拾妥当,只等拜别陛下。”王承恩从身后回答道。

“嗯?懿安皇后呢?其他人呢?”

“懿安皇后誓死不去南京,说要与京师共存亡。周皇后和袁贵妃劝不动,便不再劝了。其他妃子也要留在就京师,陪着皇爷共抗流贼。”

“哎。”崇祯叹了口气。

大明的女人竟然贞烈如此,比朝堂上那些官员强了百倍不止。

“不去便不去吧,告诉太子他们,不比向朕拜别,此去南京路途遥远,要多加小心。”

“皇爷...车队还没出发,不如...”

“朕的话就是旨意,你只管传达!”

“遵旨。”王承恩无奈转过身,一瘸一拐的走向太子乘坐的马车。

看着浩浩荡荡的车队,崇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,他指着车队说道:“李阁老,太子南迁的车队太过臃肿。一旦遇险首尾难顾,还不如留在京师安全。”

“陛下,他们不按照旨意来,臣也无可奈何。”

李邦华何尝不知?

旨意上写的明明白白:家眷不宜多,轻车简从。实际可倒好,这些人恨不得把家里的土都装上带到南京。

他管不了,也没法管。

“这事好办,何人负责护送?”

“陛下旨意上没说,臣便自作主张让左都督刘文耀负责护送。”

“宣刘文耀近前来,朕有话问。”

刘文耀毕恭毕敬的来到崇祯面前,由于穿着盔甲,只好拱手施礼:“陛下,臣刘文耀奉旨面君。”

“此去南京的马车有多少辆?”

“午门外有五百一十九辆,左安门附近还有百余辆。”刘文耀如实回答。

“太多了,传朕旨意,南行车队轻车简从,每户限四辆马车。给他们一刻钟的时间,时间一到,数量不符者留在京师与朕御敌。”

“陛下...”刘文耀大脑飞速运转,很快明白了崇祯的意图。

他停顿片刻后施礼道:“臣遵旨!”


王之心愣了下,由于片刻后脸色恢复如初,他继续说道:“第二个问题,咱家想知道陛下当着你的面,提到过定国公吗?”


他怕李若连误会,急忙解释:“指挥使大人莫要误会,咱家只想知道陛下是否怀疑过定国公,并非打探陛下言行!”

“刺客的尸体在定国公府上被发现,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证据。咱家手下的人拿着画像找了半个京师,也没人辨认出身份。按理说,定国公嫌疑最大。”

“可陛下为什么不将他拘押审问,反而只让厂卫包围府邸?”

“王提督的意思是?”

王之心认真的说道:“咱家以为,陛下早已认定了朱纯臣是刺杀他的凶手,只是找不到证据。咱们都是给陛下办事的,有些时候不能认死理。”

“朱纯臣就是凶手!吴梦明是帮凶!”

李若琏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。

王之心胆子太大了,竟然当着他的面把诬陷的过程说了出来。

他要干什么?

王之心毫不在乎,他站起身说道:“咱家把这些告诉你不为别的,只是想和指挥使大人通个气。”

“这是咱家的做事风格,也是东厂的做事风格。跟着东厂走,咱家保证你荣华富贵。”

李若琏心中冷笑,皇上把那些任务交给他,已经说明东厂不在锦衣卫之上了。

他微笑着摇头:“王提督,吴指挥使之前跟着你们东厂走,下场好像有点惨,成了朱纯臣的帮凶!”

王之心一怔,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。

不过他毫不在乎,转回身一脸认真的说道:“你觉得陛下是信任你们这帮无能的锦衣卫,还是信我们这些内臣?”

“你可以不跟着东厂走,但后果自负!”

说罢,王之心高傲的转过身,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了出去。

李若琏捏紧双拳,盯着他的背影动了杀机。

......

乾清宫。

崇祯让人去司礼监将这几天的题本,奏本全都拿来。

题本不多只有寥寥数十本,奏本的数量直接攀升到上百之多。

明朝所有奏疏先送至内阁,内阁大臣阅览后,写出内容大概,既“引黄”。随后阁臣用小票写出奏疏的应对方案,既票拟。

紧接着大臣会将“引黄”和“票拟”贴在奏疏上,呈递给皇帝。皇帝会在大臣“票拟”的奏章上用红笔“批朱”。在明朝的中后期,朱批大部分都有秉笔太监来“批红”,皇帝只要语音发话即可。

同意的“批红”,不同意的退回内阁让其修改叫“改票”,不知道如何处理,但是感觉内阁给的意见不满意,暂时留下来不处理的叫做“留中”。

第一次当皇帝的崇祯连当然不会放过批红的权利,他拿着红毛笔一本本翻看。

王承恩站在旁边负责传递奏疏。

批完题本后,崇祯拿起奏本。

第一本就是替成国公求情的,说什么成国公祖上劳苦功高,看在当年与成祖皇帝南征北战的份上绕过他。

第二本还是求情的。

第三本...第四本...一百多本都是求情的。

魏藻德已死,现在被关押的人有成国公朱纯臣,前兵部尚书张缙彦,前户部左侍郎王正治。

奏本中给朱纯臣求情的最多,其次是张缙彦,最少的是王正治。

内阁的票拟意见基本都出自李邦华一人之手。

票拟权本来是内阁大臣集体拟票,再交给皇帝。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,拟票的权力落到首辅手里。
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“这不用你操心,老子有办法。”


“李二狗?”

“末将在!”一个高大健硕,双肩极宽的汉子催动战马向前快走两步。

“你带二十几个兄弟,拿上盾牌围在老子身边,老子走到哪你们就跟到哪。跟的时候机灵点,如果看到有人张弓搭箭,或者用鸟铳火铳朝老子瞄,别管老子在干什么,直接用盾牌护上来,听到没有?”

“末将领命!”李二狗指挥手下收敛盾牌。骑兵盾牌相对小巧,他们每人给自己准备两个。

准备完这些后,刘泽清心里的安全感顿时爆棚。

坠马受伤能骗崇祯一时,但也仅仅能骗一时。

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借口,麾下一万五千兵马,主将受伤就不能作战了?

为什么不派副将进京勤王?

朝廷缺的是兵不是将。

惹恼了崇祯和朝廷,肯定没有好下场。

现在朝廷给他下旨,让他去铁门关护送太子南下,同时发放饷银。名义上是好事,实际上有可能是陷阱。

他必须深思细虑,将所有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全都考虑进去。

天时地利,月光星象,甚至出发之前罕见的进行了沐浴更衣。

将所有事情都吩咐好之后,刘泽清重新回到马车内,躺在里面闭目养神。

不多时,队伍来到铁门关外。

刘泽清的马车在距离城门百余步的地方停下。

看着漫山遍野的骑兵,刘泽清冷冷一笑,吩咐道:“张远,去叫门。”

张远催动战马来到城门前:“在下张远,奉命传话!山东总兵刘泽清和五千骑兵就在身后,其余大军已在城南五里处扎营。刘总兵奉旨护送太子去往南京,请太子军中议事!”

黄蜚皱眉看向刘文耀,有种不好的预感。

他压低声音问道:“刘都督,刘泽清说这话是什么意思?这是请吗?分明是命令!如果太子不去,难道他还想造反不成?”

刘文耀借着月光往下看去,五千骑兵遍布山野。在火把的映照下可以看出,所有人都很严肃,似是如临大敌。

“刘泽清缺钱,既然圣旨上说太子带着军饷,他就不会放过这些钱。在他眼里,太子可以不要,钱不能不要。”

“如果不给钱,他会造反?”黄蜚有些不信的问。

“他不会造反,但是会攻城!”

说罢他上前一步扶着城墙的垛口说道:“本官乃左都督刘文耀,奉旨护送太子去往南京。既然刘总兵不便进城,那就让他来城门前议事。”

左都督刘文耀...正一品官职,属于明代武官最高的衔级。

刘泽清是总兵,正二品。

张远任守备一职,正五品,给刘文耀提鞋都不配。

这事他做不了主,拨马来到刘泽清马车旁,把话原封不动的传了回来。

刘泽清眯着眼睛想了想。

他此行第一目的是太子手里的钱,第二目的才是太子。能挟持太子最好,挟持不了就拿钱走人。

既然刘文耀妥协了,他也没必要坚持。

吩咐一声:“走,去会一会刘文耀。记住,尽量将马车往城门下赶。火炮和火铳太重,平射容易,向下射极难操作。只要躲在城门前,他们就没办法偷袭。”

“手铳威力小,咱们的盾牌能抗住。”

再次嘱咐之后,刘泽清的马车很快来到铁门关前,在距离城门三十步的地方停下。

他躬身蹲在马车里朝外喊:“属下刘泽清参见刘都督!不知太子在哪里?属下想拜上一拜。”

刘文耀轻轻啐了一口,刘泽清声音浑厚,声调高昂,丝毫没有受伤的样子。



除了东林党这十几个人,再无其他人求情。

见崇祯不说话,他目光看向内阁首辅李邦华。

李邦华虽然属于东林党,但从不参与党争,除非有东林党人受到迫害他才会出来求情。

“李阁老,属下冤枉啊!”

李邦华看着手中的信件缓缓摇头:“海柯,不是我不帮你,是证据摆在这没办法帮。这样,你去镇抚司把事情说清楚,讲明白,他们不会为难你。”

“是吧李指挥使?”

李若琏表情极其严肃:“李阁老放心,镇抚司从不冤枉好人。”

沈维炳倒退半步,跌坐在地上。

党崇雅看着沈维炳慌乱的模样很是嫌弃,他目光扫视朝堂,最后落到刑部左侍郎张忻身上。

他与张凤翔私交甚好,张凤翔是齐党前党魁,张忻是齐党新任党魁。于情于理,都得帮他一把。

得到党崇雅的信号后,张忻想了想。

片刻后拱手出班:“陛下不妥!既然事关重大,且是陛下亲自交办的案件,应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共同审理。”

明律有规定,遇到重大案件,应由大理寺、刑部、都察院三法司会审;遇有特大案件,应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、通政使进行“圆审”;陛下亲自交办的案件,应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。

这件事属于最后一种,按照规定必须三司和锦衣卫共同审理。

此言一出,党崇雅瞬间对张忻佩服的五体投地!

这就叫专业!

有三法司的存在,锦衣卫就不能对他屈打成招。

“张侍郎所言极是,臣附议。”

“臣也附议。”

有了张忻带头,朝堂上的官员纷纷下跪附议,请求三司和锦衣卫共同审理此案。

就连内阁首辅李邦华也位列其中。

这是朝廷的规矩,他是文臣之首更要起到带头作用。

崇祯淡淡扫视一眼,瞬间猜到了他们的想法。

沈维炳和党崇雅可以死,三司与锦衣卫会审最坏的结果是死他们两个。如果让锦衣卫单独审理,不知道会牵连多少人。

李若琏不愿意了,这可是件天大的功劳,到嘴的功劳能让它飞了?

他急忙说道:“诸位大人,这是锦衣卫查出来的线索,按理说应由锦衣卫办理才是,怎么能中途换人?”

“李指挥别着急,这件事关系到两位三品大员,应该从长计议按照朝廷规矩办事。咱们既不能放过坏人,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!”

“你说锦衣卫冤枉好人?”李若琏怒道。

“我可没说,是指挥使大人自己说的!”

“你们...”李若连是武进士出身,斗嘴可斗不过这帮文人。

他想反驳又不知从何说起,脸被憋得通红。

崇祯见状淡淡一笑:“张忻,当初这件案子是谁推给锦衣卫查办来的?”

张忻愣了。

他猛地回想起昨日与顺天府尹面君时,将灭门一案推给了锦衣卫。

当时没有线索,破不了案,想着把案子推出去甩锅。

前脚刚把案子推出去,后脚有了线索就想把案子拿回来,这能说得过去?

没想到陛下还记着这事。

他脸色涨的比李若琏还红,极不情愿的说道:“陛下,臣请锦衣卫尽快查清此案,还京师一个安宁。”

带头的居然反水了!

其他附议的大臣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,这些人缓缓站起身怒视着张忻,恨不得把他的嘴撕z烂。

崇祯继续说道:“八家商号私通建奴流贼,在京师脚下制造灭门惨案,影响极其恶劣。锦衣卫立刻将八家商号家产全部抄没,一半送往户部,一半送往内帑。其余人等,男的凌迟处死,女的送到三大营犒赏三军。”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